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华师博士的求学之路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4-09-01

前不久

在生命科学学院的毕业答辩中

一篇2000多字的博士论文致谢

引起了评委老师的关注

让人感叹求学的不易

也让人对“知识改变命运”

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


致 谢

 

为了写这个致谢,我上了二十一年学。

都说光阴似箭,于我而言,这个学上得太漫长了。提笔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独立和自由而感到兴奋。上学不苦,而为了争取上学,我吃过不少的苦。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九岁前,那些快乐很模糊但却也清晰,因为后期求学阶段真正的快乐其实并不多,只是我选择了阳光和坚毅。

我的家乡其实是广东的一个客家小县城。九岁家里连连遭遇了重大变故,我的困难从那时候开启。上学之余我学会了煮饭菜、种菜、养家禽等等。记得许多夏天的早上还有星星的时候我和姐姐就去街上买好了一天的菜,每每放学,我们都不能贪玩,因为煮饭、农活、养家禽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上学很轻松,那时候对于我来说最难的事,无非就是一个星期规划好的伙食费到了周末只剩下几块钱;去地里发现我们新种的菜死的一根不剩,只好东拼西凑几种稀松颓败的青菜对付一餐;还有没看好自己的小鸭子,在它们吃了不知谁的菜后,莫名全体死亡。

为了改变命运,我知道我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可以走,我以为只要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什么都好了,可我忽略了大城市生活开销更大的事实。从大学开始,家里就没有能力支付我的生活费和学费。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做家教,我勉强支付了自己的生活费。但学费成为了大问题。我很幸运,乡里的企业家以及比较宽裕的亲戚会以过年发红包的形式给我资助,蒙此大恩,我一直铭记在心,感谢您们!东拼西凑,我度过了本科四年。后来,我选择了在龙程教授实验室硕博连读,家人都对我感到不解,我几番因为读书的事情跟家人吵得不可开交。

为了保持我苦难与快乐的平衡,上天安排了许多人与我相遇,给我这么多年的生活中带来阳光。因此,若非特别提起,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天的小宠儿。我的导师龙程教授是不折不扣“护犊子”的老师,无论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们真正的水平如何,他总是喜欢夸赞我们,从不厉声厉色。有别的课题组的人问过我,老师对你说过最重的话是什么?思索良久发现,这么多年老师都未对我有过一次严厉的批评。在整个博士课题开展期间,老师都密切关注课题进展,主动关心询问我遇到的困难并设法帮助解决。对于我们必须的科研条件要求,老师总是会想方设法去创设。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并对我们呵护有加,让我们能心情愉快地度过研究生阶段。感谢合作导师对我的课题及文章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在我感到困惑时,她总能提供一些建议和解释让我感到醍醐灌顶。她倾尽心血、奉献科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其实我最感激的,是从我研一以来两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步步引导、时时鼓励和常常安慰,若非他们,或许我的学业很可能会半路夭折。当我遇到苦难或是面临选择的重要关头,他们总会花大量时间耐心分析劝导,给予我坚持读博的信心。师恩难忘,铭记于心,感谢您们!

感谢***师兄和***师姐,给我提供了“无微不至”和“全方位”的实验技术教学及科研思维启发,将我从一个科研菜鸟“带大”至今。在我面临无论是生活还是实验上的困难或困惑时,他们及时、无私的帮助和安慰鼓励时常让我感动不已。跟我讨论科研时,他们是我的老师;跟我谈论生活时又像是挚友,从他们那里我获得了许多科研、生活及就业选择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我时常在想,何德何能,师兄师姐如此待我,成为你们的师妹,幸甚至哉!

感谢我的研究生小伙伴***同学,我们一起度过了硕士研究生阶段三年的快乐时光,他待人真诚热情,在教授我膜片钳技术期间,耐心解答,分享许多技术心得,在我初期常常失败的时候,他不断安慰和鼓励我。实验上如此,生活上亦如此。感谢有你这个朋友!

感谢师兄师姐。他们教授我实验技术、给我分享一些课题设计心得,对我的课题进行一些具体指导以及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建议和关心,感谢你们!

感谢609的师弟师妹们。感谢本科生***等在我硕博连读期间提供的实验帮助;硕士生***等同门师弟师妹,你们在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主动提供实验或是其余事务上的帮助,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好朋友翠兰、阿冰、老张、老田和蓝少,你们常常做我的“心事垃圾站”,给我安慰和鼓励,陪着我一起,互相分享生活的快乐与悲伤。愿我们友谊长存!

感谢我的男朋友米仔。我们在一起的十年里,你认真对待我所有的快乐和悲伤,包容我时常突如其来的坏情绪,在生活上对我百般呵护照顾。因为有你,苦难对我的伤害程度起码直接降低一半。愿我们的爱情长存!

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我们在生活困难的时候相互照顾、安慰和关心;感谢我的父母,生养之恩大于天,难忘您们对家庭的付出和因此遭受的苦难。我将用余生去报答。

“博士毕业工资又不高,你为什么要读博?”我想,读博是一种历练,它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让我获取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偶尔会梦见自己的过往,梦里的我不快乐。尽管我知道毕业后的人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希望以后我每天醒来,都会向阳出发。

2022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博士李惠冬

上下滑动查看论文致谢(节选)

下面
让我们走进
这篇致谢的主人公李惠冬
一起看看她的故事


在接受采访前,生命科学学院2024届生理学博士李惠冬刚结束一场会议。实验室的玻璃门上,几个醒目的黑字标注着开关门的注意事项。实验室内部干净整洁,各类仪器井然有序——爱干净是李惠冬从小的习惯。在她的工位上,靠墙的电脑桌贴着一串可爱的贴纸,柜子上还摆放着娃娃,又让实验室里多了一丝生活气息。


与致谢带给人的初印象相反,李惠冬开朗而幸福。她言谈举止轻松平常,给人一种大大咧咧的感觉。“我们是学神经科学的,可能是自己的脑部结构特别,心理韧性比较强。”


实际上,这篇2500字的致谢,李惠冬斟酌了很久,却仅仅用了4个小时,道出了求学的21年。

  面对困难选择阳光和坚毅  


李惠冬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客家家庭。家乡多是务工人员,经济发展条件一般。在这片土地上,“以前大多数老一辈的生育观念就是要生儿子。”在自己的小家,她在家里排行老五。


李惠冬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那时家里没钱供李惠冬上幼儿园,爷爷便会教她写字。爷爷的朋友看她字还不错,便开始带粉笔给她,渐渐地从一支变成一盒。李惠冬拿着粉笔,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写写画画,这也让人看到了李惠冬的机灵与天赋。“爷爷一直说,‘孙女,你以后要读到博士来。’这句话一直刻在我心里,就像人生指引一样。”



九岁时,李惠冬家里接连生变故,母亲需要外出打工维持家庭,兄弟姐妹们又不擅长做饭,操办家里伙食便自然而然落在还在上小学的李惠冬身上。菜田、禽栏、市场,再辗转到灶台,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高中住校。

多年后再次回忆起童年,李惠冬还是会觉得遗憾。“记忆是没办法磨灭的,有一群神经元负责记着那些事情。印迹细胞不会忘记,即使我想忘记。”


  “读书改变命运”不是空话  


在经历家庭接连的变故后,李惠冬逐渐成熟起来。对她而言,“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空话,而是她摆脱束缚、改变命运的希望。“从考上重点高中开始,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李惠冬的高中同学小靖知道,李惠冬是名副其实的“卷王”。读高中时,李惠冬把自己的头发剪成短发,省下吹头发的时间都用去学习。最后,李惠冬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


上大学时,家里无法支持她上学的费用。一个远房姑父偶然得知李惠冬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便打听起李惠冬的学费问题。在知道她还未凑够第一学期的学费时,姑父二话不说就转给她15000元,还送了一块手表,叮嘱她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这位姑父的影响下,几位亲戚也陆续资助起李惠冬来。2014年,一个不算富裕的亲戚带着李惠冬的材料,帮她争取了县里大学生优秀代表,领到了5000元的政府补助。


为得到大学的奖学金,李惠冬一直保持着班上前五名的位置。有一年她的外科学只考了79分,与每科80分以上才能申报的奖学金失之交臂。她躲在宿舍里哭,对室友说:“我的生活费只能靠我自己。”这是李惠冬唯一一次没拿到奖学金,这也是她唯二需要向家里要钱的经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年过节,李惠冬都会带着家里的土特产上门聊聊家常,遇到他们有健康上的问题,李惠冬都会耐心地用专业知识予以解答。李惠冬记得父亲一个朋友连着三年都给她5000元。去年两人聊天的时候,李惠冬感慨自己挣不了大钱,可能无以为报。“他就说不要跟我讲回报,希望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了。”



在求学路上,还有无数人支持着李惠冬走下去。李惠冬的男朋友安慰她,和她一同面对,两人在生活中不铺张浪费,一起经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和学习有困难时,朋友们总是毫不犹豫向她伸出援手。

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善解人意的良师,这一切都让李惠冬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光亮。特别是导师龙程和师母的关心和帮助,让李惠冬一直坚持下来。面临是否硕博连读的选择时,李惠冬因为担心家里的经济压力,犹豫不决。“和家里人吵了一架,他们觉得我的学上够了;我也担心背负着经济压力,自己能不能踏踏实实地读博。”


龙程得知了她的想法,在空闲时就会打电话去跟她谈心。“他说没事的,你很适合的,博士补助也不低。”“我师娘打了好几次电话,说女孩子一定要多读书。”在导师和师娘的轮番劝解下,李惠冬最终还是申请了继续攻读博士。



“她本身就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小靖对李惠冬很是敬佩,也为她感到骄傲。“一路走来,她取得的所有成绩,我都觉得是情理之中的,是以我的了解她可以做到的事。”

如今,李惠冬有了收入,在广州租了一个小房子,布置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对此,她很满意,“我觉得生活都在向好。”

  敢拼敢闯的华师求学时光  


2019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对研究方向的兴趣,李惠冬最终选择报考华师的生理学专业。考研备考期间,李惠冬每晚学到12点多才从学院回宿舍,最后成功上岸。研究生入学时,李惠冬是整个生科院的第一名。“这是多少届学生的笔试里面,都没有过的好成绩。”她的导师、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龙程夸赞道。直到2024年博士毕业,李惠冬在华师度过了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

即使上岸后,李惠冬也丝毫没有松懈。在刚开始读研时,李惠冬连着几个月都惧怕实验材料用的小鼠,她曾一度想过退学。龙程一直劝导她,先试一下,坚持一下。“定时给我一个报告,这样你是不是会更有成就感一点?”“抓鼠不行,你做别的也行啊!做科研还有很多方面嘛。”


研究生师妹小意很清楚,熬夜是李惠冬的常态。为了学习膜片钳技术,李惠冬会等师兄师姐白天使用完仪器,晚上自己再慢慢摸索,直到凌晨两三点。“她在导师的指导下,和一位本科师妹合作,用两年的时间就发了一篇一作的文章,这对于一个跨专业到神经科学专业的新晋研究生来说是很难的。”

在团队里,李惠冬负责膜片钳技术的传承和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也会带硕士、本科生做课题。2023年,龙程团队以李惠冬的课题数据为基础,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小鼠恐惧记忆的神经机制。为了完善基金申报书,李惠冬和实验室同门一起全力补实验、分析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基金最终成功申报。


导师的细心指导加之数年积累的研究经验,让李惠冬在设计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时很快找到了思路——探究一个去泛素化酶(XX)在调控小鼠恐惧记忆中的作用与机制。李惠冬说,“我欣喜地发现了去泛素化酶XX在小鼠的恐惧记忆中起调控作用。”但由于研究的时间还不长,其调控恐惧记忆的详尽机制还没探究清楚,她以后会继续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调节机制。

在读博期间,李惠冬和实验室里师弟师妹关系也十分融洽。“这些师弟师妹和我关系可好了,我和他们挺聊得来,不会有特别大的代沟。”提起李惠冬,她的师妹赞不绝口说:“在我眼中,师姐就像是从作文中走出来的人一样。我们高中时背作文素材,一些从大山里走出的榜样让我记忆犹新。”


龙程认为,李惠冬既独立自主又热情阳光,更是特别孝顺。有一次李惠冬无意间向龙程谈及,用自己的奖学金给母亲买茶具。“那个费用对她来说相当高,好不容易努力学习获得的奖励,如果用于自己的消费也很正常。但她给妈妈买了一套她妈妈喜爱的茶具,非常有孝心。这件事让我很感动。”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年5月13日,她组织了一个荣休活动,庆祝我的退休。”李惠冬给龙程精心设计了横幅和标牌,“退休不褪色”“生活更可乐”。“我也是很欣慰,她始终怀有感恩的心。”

李惠冬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小宠儿”,“上天安排了许多人与我相遇,给我这么多年的生活中带来阳光。”对于自己一路以来的选择,李惠冬从未后悔。“读书可以给我自由,让我有更多的选择。”


带着赤子之心,李惠冬将继续砥砺前行。未来,她将继续书写精彩的博士后生涯,投身到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中,将“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进行到底。李惠冬也希望能与更多的华师人一起坚守初心、奋勇拼搏,追求梦想、自强不息,展现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愿大家都为梦想而活

不畏困难 奋力前行

遵从内心的声音

创造属于自己的明天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地址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张恩豪 张昕

李思齐 蓝彩婷 顾芊芊

摄影张恩豪 张昕

部分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制图 | 张昕

执行编辑丨张昕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郑宇云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周宪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 | 投稿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晚安华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